9月7日,距“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有5载。蓝图变成路线图,从一国倡议到被写入联合国文件,从“大写意”到“工笔画”,5年时间,“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合作交流的“热搜关键词”,形成了广泛的朋友圈,取得了扎实的成果。
据统计,目前已有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118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截至2018年6月,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5年来,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共82个,累计投资289亿美元,入区企业3995家,上缴东道国税费累计20.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4.4万个。
当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这个大舞台积极“走出去”的同时,保险业则充分发挥自身专责风险管理的功能,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提供全面风险保障和服务,减轻“走出去”企业的后顾之忧,让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内,获得了更多点赞。
政策指引下的探索之路
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是大国角力的热点区域,地缘政治关系相对紧张。因此,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均不同程度地面临所在国可能发生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
从风险特性看,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内陆国家和沿海国家自然风险迥异,前者自然风险主要集中在旱灾、霜冻、雷击等,后者则集中在地震、水灾、台风、风暴潮、海啸等。
针对面临的众多风险,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保险业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鼓励中资保险公司尝试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为我国海外企业提供风险保障”;2017年,原保监会下发的《关于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升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渗透度和覆盖面”;而后,原保监会在《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专门指出,要支持保险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服务“一带一路”资金建设。
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政策的指引下,经历了一个从点到面、从浅至深的过程。
据了解,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已基本可以覆盖“一带一路”常规险种,并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上进行积极探索。人保财险就在大量的常规险种(如工程险、企财险、货运险等)基础上,根据客户提出的保障需求,判断一国在特定地区的自然风险或政治风险,并结合被保险人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等多种因素,拟定相应的免赔条件、附加条款。
在常规险种探索个性化的基础上,各类新型保险产品也实现了多点开花。
政策性保险方面,人保财险、中再产险等国内保险机构共同组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共保体,大力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出口。商业保险方面,太平保险集团公司旗下子公司太平香港推出目前首款专门服务于“一带一路”和“走出去”企业与员工的全球医疗和安全救助综合保障方案;太平洋产险推出“海外无忧”境外人员安全保障保险(一揽子保障),覆盖意外/疾病死亡伤残、意外/疾病医疗、紧急救援、绑架赎金四大类保险保障等。
需求导向下的实践轨迹
在今年初召开的《“一带一路”早期项目动态评估报告》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上,“一带一路”百人论坛顾问委员周延礼表示,目前工程保险、货物运输保险、运输工具保险、法律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相关的需求潜力较大,为“五星级”或“四星级”;而海外投资风险保险、特种保险则为“三星级”需求。
保险业从产品不同量级的需求入手,为各类公司提供不同需求导向的创新产品。“目前‘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是基础工程项目以及并收购投资项目,主要保险产品也是以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包括工程险、货运险、人身意外保险等。”太平洋产险相关负责人说。
例如,随着我国海外投资项目、BOT项目、PPP项目的不断增加,中资利益作为资方的全面保障需求前所未有地提高,人保财险就针对海外工程因自然灾害、设计缺陷、管理不当而不能按时完成等风险推出完工迟延险(DSU),让海外投资得到更加完善的保障。
中国信保则充分发挥政策性机构优势,通过保险产品以及商账追收、资信评估等服务,助力实体企业破解“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难题,为金融机构、出口企业或租赁公司收回融资协议、商务合同或租赁协议项下应收款项提供风险保障。
再保险公司也同样结合当地中资企业和保险公司的需求,提供多项境外风险综合解决方案。其中,中再集团为中国赴海外人员提供“中国保险+中国安保”综合保险保障,得到市场认可和社会良好反响。太平再保险凭借为中海油下属的专属自保公司中海石油保险提供的墨西哥项目再保险解决方案,入选2017年香港保险业大奖之“杰出再保险方案奖”。
在需求导向创新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市场也给出了积极的回应。据了解,人保财险此前设计的企业人员海外安全防卫保险(负责承担海外工作人员被绑架的赎金及其他损失)在今年7月备案后,目前已收到某国企非洲电网项目部、某中东国家住房公司房建项目部、某银行巴基斯坦分行等诸多客户询价,人保财险也将进一步开发绑赎险的新条款,拓展绑赎险服务范围和行动力。
在多点开花的同时,保险业也敏锐地注意到,各地“走出去”企业所需要的保险保障,已从单一、片面的保障逐渐向全产业链条的保障转变。
人保财险率先作出改变。“我们的国际保险产品覆盖了多项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全产业链一揽子服务方案。在石油产业链中,人保财险既可以服务于石油产业上游的钻采、储运项目,也可以服务于下游的石油炼化项目,同时还为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提供人员保障一揽子服务。”人保财险国际业务部人士介绍。
国内险企加快海外机构建设步伐,则从另一个侧面保障了保险服务全产业链的发展。2017年以来,人保财险先后向“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派驻海外工作组,并按照“立足一点,辐射一片”的原则,为驻地所在国家以及周边一定区域内的客户提供伴随式保险服务。中再集团则践行内外部协同、境内境外协同、直保、再保、经纪协同的全面协同工作机制,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中老铁路项目提供300多亿元的风险保障并提供投后风险管理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产品创新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当地服务网络也在不断健全。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再集团已经可以为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海外业务提供当地服务渠道,并建设了海外服务数据库。人保财险则通过与境外数十家全球性保险机构和重点区域性保险机构深化合作,在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企业提供保险出单服务;并已组建起一支30人的海外理赔专家团队,重点针对客户提出的大型和疑难赔案申请提供及时和专业的理赔服务。
环境困境下的破局思维
虽然发展节奏较快,但中再集团董事长袁临江表示,我国保险业服务‘走出去’步伐还是整体落后于实体经济,全球化经验比较欠缺。不平衡不充分的保险供给与‘一带一路’建设日益推进、不断升级的保险需求之间的矛盾正在凸显。
袁临江认为,除了受困于产品覆盖面不广、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现实情况,目前财政税收、监管创新等政策制度对保险业特别是商业保险和再保险“走出去”的引导支持力度还不够。据了解,中资保险企业除我国的增值税等成本和当地的税费负担外,并没有享受到各地政府关于“走出去”企业类似的政策优惠;与此同时,国内保险公司在保险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条款设计、风险管理技术、查勘定损等方面对外资保险/再保险公司、外资保险经纪公司仍然存在很强的依赖性。
目前,这种情况也正在慢慢发生转变。“以前发生过华为俄罗斯公司无法在当地投保信用保证险,美国福耀玻璃公司在安排保险保障前支付了高昂的律师费、检验费等,这些企业均表示渴望中资保险公司提供更为贴心专业的本地服务。”人保财险国际业务部人士表示,很多“走出去”企业已经意识到中资保险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性。
虽然发展环境仍存困境,但面对当地企业的期盼,保险业始终保持着积极态度,对下一步绘好“一带一路”工笔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争取一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参与推进建立“一带一路”各层级沟通协调机制基础上,袁临江建议,保险业应继续加强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自身“一带一路”朋友圈,广泛联系其他中资同业、海外保险合作伙伴、海外走出去实体企业和金融企业,适时订立战略合作协议、战略联盟、业务共同体等机制。
监管政策方面,业内人士建议,在监管导向和审批上,鼓励保险企业围绕“一带一路”风险保障需求设点布局及构建相关业务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监管机构沟通。例如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风险监管标准及准入政策方面实现对接,为保险企业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国民待遇”。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保险业也应该由规则的跟从者转变为引领者,最终变成标准的制定者,由此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以及在国际风险标准规则的制定权。”太平洋产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保险报 2018-09-06
0
元